“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时代价值及体系构建
“大职业教育主义”由我国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提出。他指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要和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与联络,并第一个提倡“增加生产从教育入手”。当前我们全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是“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延伸和升华,是职业教育发展百年的成功经验和科学路径。
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把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独特体系,包括职业教育的本质、目的、方针、方法、理念等。
本质论即服务生活、促进义务、提升生产力。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定义为“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这一定义超越了“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观,强调职业教育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福祉的提升。他指出当时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种脱离实践、背离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正是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职业教育应当突破这些桎梏,推动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
目的论即个性发展、谋生准备、服务社会、国家增产。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共四大目标:“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谋个性之发展”强调职业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激发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回应个体生存需求,赋予其立足社会的能力。“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具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品格。“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强调职业教育对国家综合实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支撑作用。这四个目标构成了职业教育从个体到社会、从当下到未来的逻辑链条,明确了其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
方针论即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应坚持社会化、科学化与平民化。社会化即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回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科学化即以科学精神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推动职业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平民化即面向广大社会中下层普通劳动者,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本情怀,是区别于当时其他教育思潮的显著标志。“社会化”解决“为谁服务、如何服务”问题,“科学化”解决“如何办好、如何提质”问题,“平民化”解决“为了谁、价值何在”问题。
方法论即“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知行合一”。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包括“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强调教育不应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动手、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联系起来。”这种理念打破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教育观念,倡导劳动神圣、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平等教育。
理念论即“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观。黄炎培一生践行“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将其视为职业教育不断前行的思想动力。他认为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不断演进,人类也在持续进化,职业教育必须随之更新。他在《公开信》中写道:“吾人既深信世界的万事万物,因天然的演变与人类的要求,而日日在前进的途程中……思想与行为不可不随时随地把自己痛加鞭策。”“与时俱进”的理念要求职业教育既要回应当下需求,也要预见未来趋势;既要满足现有岗位需要,更要为未来发展培养人才。这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的前瞻性与开放性。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擘画和实施的教育强国建设,为践行黄炎培先生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辽阔的舞台,尤其是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扎实推进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教育界的专业、学业和就(创)业,与职业界的企业、产业、行业有效互动、完美闭合,科学构建了践行“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时代体系。
专业是职业教育的起点。专业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单元,承载着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黄炎培强调“所学即所用”,反对脱离实际的知识灌输。在现代社会,专业建设不仅要体现学科逻辑,更要反映产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方向和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这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和产业适配力。此外,专业教育还必须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理念,推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专业知识。
学业是职业教育的接点。学业不仅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能力养成、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黄炎培主张“谋个性之发展”,强调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学业应突破传统的知识中心模式,转向能力和素养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要贯穿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学生持续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更新的需要。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终点。就业是职业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创业则是更高层次的能力延伸。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应“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也应“为服务社会作准备”,这为职业教育的落脚点指明了方向。现代职业教育要强化就业功能,加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掌握求职技巧、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有志青年创新创业,培育“敢闯、敢拼、敢试”的职业精神。该过程不仅是学生个体的蜕变、命运的转折,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重要体现。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企业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更是责任共同体。黄炎培强调“教育与生活联系”,主张职业教育应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现代职业教育应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机制,实现理实一体。企业与学校要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共育师资队伍、共享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职业教育的母体。职业教育所传授的技能技术,绝大部分来自产业一线,或需求、或积淀、或集合、或创新,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来源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紧跟产业发展方向,服务产业结构调整。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应“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这一思想为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提供了依据。现代职业教育应加强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对接,围绕产业链布局教育链,推动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行业是职业教育的客体。职业界既是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受益的客体,职业界的行业标准、资格认证、等级评定等构成职业教育运行、评价、检测的环境。现代职业教育应建立与行业发展相匹配的治理机制与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接轨,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能力标准的统一。行业组织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发挥政策建议、标准制定、质量评估等作用,推动职业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大职业教育主义”强调职业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形态,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专业—学业—就(创)业—企业—产业—行业”六业联动,构成了一个动态演进、相互依存的职业教育体系。
以人为本的价值逻辑:从“教育与生活联系”到“专业—学业—就(创)业”的贯通。黄炎培指出教育不能脱离现实,而应服务于人的现实生活需求,提升生活质量。这一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直接指向“专业—学业—就(创)业”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专业设置必须回应社会生活的具体需求,体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学业过程必须强化实践导向,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生存与发展技能;就(创)业作为教育成果的最终转化路径,不仅关乎个体命运,也体现教育服务社会的整体价值。黄炎培强调教育应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并增进职业能力,这种理念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产教融合的制度逻辑:从“教育与劳动结合”到“企业—产业—行业”的联动。黄炎培将“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奉行的重要信条,主张将“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教育的基本精神。这一理念为“企业—产业—行业”三者协同提供了理论依据: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和合作载体,应该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产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宏观支撑,决定了教育内容、技术标准和发展方向;行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和质量保障机制,通过标准制定、资格认证等方式规范职业教育的运行。我们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质上就是在践行黄炎培“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核心思想。
面向未来的战略逻辑:从“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到“六业”体系的动态演化。黄炎培一生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这种持续自我更新的精神正是现代职业教育应对变革挑战的根本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六业”体系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性与前瞻性:专业设置应具有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应紧跟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发展步伐;就业结构的变化要求职业教育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节奏决定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速度。唯有坚持“与时俱进”,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引领时代、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战略力量。
六业联动的整体架构:以“人”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六业联动”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发展、面向未来,其整体架构含三个维度:目标维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职业能力提升和社会责任担当;结构维打通“专业—学业—就(创)业—企业—产业—行业”六大环节,形成闭环;机制维建立多元协同、动态调节、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该体系强调教育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封闭的输出端,而是开放的生成体。
六业联动的运行机制:多维联动、迭代更新、动态适配。“六业联动”体系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四个关键机制。一是信息反馈机制,即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信息互通平台,实现企业用人需求、岗位标准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准对接。二是资源配置机制,即围绕产业链布局进行资源动态配置,推动教育资源下沉基层,促进区域间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三是评价激励机制,即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提升评价的专业性与公正性。四是自我更新机制,即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主动跟踪技术变革、产业趋势与社会需求,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的持续创新。
六业联动的制度保障:政策引导、标准规范、协同治理。要实现“六业联动”体系的稳定运行,必须从制度层面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法律制度保障。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法定地位,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明确多元主体的权责边界。二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覆盖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质量等领域的国家标准,推动职业教育标准与国际接轨。三是治理体系创新。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推动管理权限下放,增强办学自主权。四是文化氛围营造。弘扬“劳工神圣”“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的职业教育文化,打破“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总之,黄炎培倡导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生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大职业教育主义,构建“六业联动”的职业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系统化、持续性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为民族复兴供给技能人才。
作者陈敏系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校长、研究员,王宇系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4年度重点课题“教育家精神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意义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24YC3290050)和重庆市第三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 仙村人情味合作社助力27名困难群众开启职
- “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时代价值及体系构建
- 关于曲沃县2025年公开招聘司法协理员公
- 4分4失误4犯规!兄弟你梦该醒了真打不了
- 晋中局联合市总工会、人社局、共青团举办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