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控股有限公司

开云动态

News

为什么现在快消厂家更喜欢用女业务员?

 发布时间:2025-07-18 浏览次数:

  

为什么现在快消厂家更喜欢用女业务员?(图1)

  这群既不是刚毕业的“职场新人”,也非临近退休的“稳定型员工”的女性,为何成了厂家的“香饽饽”?

  她们的出现,又折射出快消行业怎样的用人诉求?在业绩堪忧的当下,厂家究竟应该如何正确选人、用人?本文围绕这一话题做一探讨。

  很多企业高管的口头禅是: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这话虽有些绝对,但在快消一线,却道尽了现实的痛点。

  去年某乳饮品牌被经销商集体投诉到行业群,10余家经销商举着合同和转账记录控诉,“说好的完成旺季冲击目标返3%,我们超额完成了,钱为什么却始终拖着!”

  后来经过公司内审发现,问题根源在业务员:有人为了冲短期业绩,私自承诺额外补贴,还有人利用政策漏洞,把本该给终端的促销资源截流变现。暴雷后,相关业务人员已经拿提成走人,接任者面对一地鸡毛。

  类似的戏码在快消圈并不少见。终端老板也常吐槽:“今天来的业务员说要推新品,明天换个人又说主推老品,答应的返利费用反复拖延,永远都是下次一定!”。

  厂家自己也经常纳闷:一个配置了20人的业务团队,管着3000家终端,销量还不如竞品10人的队伍——人效怎么就上不来?

  这些乱象的背后,很大程度是“人”的管理出了问题。快消行业靠的是“人”去链接厂家、经销商、终端,任何一个环节的“人”掉链子,都会让精心设计的策略变成“空中楼阁”。

  跟区域经理聊天,常听到一句话:现在的业务员,不是光靠腿勤就行了。而一线女业务的崛起,恰恰打破了“销售=体力活”的刻板印象。

  快消业务的核心就是服务终端、沟通客户。这家便利店要谈陈列、那家社区店做促销、还要到商超对账结款,有时还要跟客户沟通出车铺货……这些事琐碎又耗时间。

  我认识的几位女业务员,手机里存着200多个终端老板的电话,能准确叫出每个店主的称呼。她们的手持终端拜访记录,经常详细到“周几下午3点,张老板说冰柜缺货,已协调物流次日送达”。

  能这种“把小事做透”的韧性,恰恰是很多男业务员容易忽视的——因为后者可能更在意“搞定大客户”、完成大销量的成就感,却漏掉了60%的管理细节。

  快消业务本质是“和人打交道”,和经销商谈政策必须要平衡公司利益和对方诉求,和终端老板聊陈列要站在对方角度算“坪效账”,和消费者互动要捕捉需求变化。

  女业务员往往更擅长“软沟通”:遇到经销商抱怨“政策不够”,她们不会硬刚,而是先听对方倒苦水,再慢慢梳理出“这个月主推新品,下个月给你额外堆头支持”的折中方案。

  面对终端老板的犹豫,她们会用“您试一周,卖不完我拉走”的承诺降低对方风险。

  快消业务流动性大是行业通病,但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女业务员在一个区域一干就是3-5年,甚至和终端老板处成了朋友,跟客户成了家人。

  这背后有家庭因素——成家后的女性更倾向于稳定的工作节奏,也有职业选择的理性。

  她们更看重“把一个市场做深做透”的成长价值,而非频繁跳槽带来的短期收益。

  但现实是,现在的快消业务早不是“纯体力活”了——终端拜访用小程序打卡,陈列检查用拍照上传,物流协调有系统派单。真正需要的,是“懂市场、会沟通、能扎根”的综合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很多女业务员的强项。

  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是符合新型厂商关系的“复合型业务人才”,而不是单一的执行型员工。

  简单说,就是从“厂家压货、经销商打款”的博弈关系,转向“厂商共商策略、共担风险、共享增长”的伙伴关系。这要求业务员不再是“传声筒”,而是要成为“区域市场的操盘手”。

  不是会填报表、盯陈列就够了,而是要能分析区域消费数据;能帮经销商优化库存结构,避免“爆品断货、滞销品积压”;能思考设计针对性的促销方案。

  记得多年前,某调味品企业提拔了一批女业务主管,其中一位负责县级市场的李经理,用半年时间把区域内终端覆盖率从60%提升到90%,竞品多次都想把她挖走。

  要能培训新人,把自己的经验变成团队的能力,而不是“自己干得好,团队带不动”。

  快消市场充满变数:竞品突然降价、终端老板临时变卦、政策调整导致利润压缩……

  同时要守得住“厂家-经销商”的管理边界——既不做“经销商的代言人”,盲目满足不合理要求,也不做“厂家的传声筒”,强硬压货引发矛盾,而是站在双方立场找到平衡点。

  其实也不然。某头部快消企业的人力总监跟我说过,“以往挖来的人不一定能适应新企业的文化,能力发挥不出来,而自己培养的人,能够深度扎根,在公司内部也更有影响力”。

  “师徒制”传承经验。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而是明确“传什么、带什么”——传市场分析方法、带终端谈判技巧、带经销商沟通话术。

  某企业甚至设计了“师徒绑定考核”:徒弟季度业绩达标,师傅额外拿20%奖金;徒弟犯错,师傅也要担责。这种机制让老业务员的“隐性经验”变成了可复制的“显性知识”。

  用“实战课堂”加速成长。把业务员送进“商学院”不是走过场,而是设计“问题导向”的课程,比如针对“终端动销慢”的问题,让学员分组调研3个典型终端,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再现场模拟谈判。某饮料企业曾用这种方式,让新人3个月内掌握了“终端动销诊断”的多项核心技能。

  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现在很多企业用AI做“终端画像”,用“战训合一”模式,把新人直接扔到“攻坚市场”(比如竞品强势的社区),由区域经理现场指导,边打边学。

  用“归属感”稳定团队。每月开“吐槽大会”,让业务员说工作中的委屈;设立“成长基金”,支持员工考销售管理证书;甚至组织业务员和终端老板一起参加“乡村助农”活动。这些细节让员工觉得“这不是一个临时的工作,而是一份值得投入的事业”。

  缩量时代,厂商要共建市场,需要的不是一群“只会跑腿的业务员”,而是一批“能懂市场、会管客户、善带团队”的复合型人才。

  回到主题,为什么厂家更喜欢一线女业务?不是因为性别标签,而是因为她们更符合这个时代对“业务人才”的需求——踏实、共情、稳定,既能扎根终端,又能抬头看路。

  快消江湖的故事里,最动人的从来不是某个爆品的成功,而是那些“把市场从0做到1,从1做到100”的业务能手,以及他们背后的成长故事。

  邢仁宝,十八年营销管理经验,先后服务于可口可乐、伊利、红牛等快消名企,目前担任华彬快消品集团营销执行总裁助理,专注企业营销诊断、厂商关系、渠道运营及数字化转型等领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预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