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控股有限公司

开云动态

News

山西运城 基层良治书写幸福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03 浏览次数:

  

山西运城 基层良治书写幸福画卷(图1)

  黄河之滨,河东大地,千年古郡山西运城正以党建为墨,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挥洒新的生机。2025年以来,山西省运城市将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列为党建“一号工程”,以组织建设为骨、产业发展为血、文明培育为魂,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让服务温度抵达每位群众。从社区的“爱心驿站”到乡村的“菊花梯田”,从夜幕下的村委碰头会到屏幕里的防诈宣传,党建引领下的运城,正书写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新篇。

  盛夏午后的盐湖区,外卖骑手赵天云停在驿站门前,推门便是清凉。“以前跑单渴了找水难、累了歇脚难,现在城区有十几个驿站,喝水、充电、歇脚全解决,心里踏实!”这个让骑手们点赞的“温馨港湾”,正是运城织密城市党建网络的生动注脚。

  在运城的城市社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联动体系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盐湖区聚焦新业态党建,创新“三查”机制——行业主管部门主查、行政审批部门协查、街道社区补查,精准摸清112家新业态企业、7500余名从业人员及80名党员的底数。依托“暖新e家”“货车司机之家”等阵地,“班前一刻钟”微党课、线上学习群等创新形式让党员学习“不掉线”,暖心服务让新就业群体在奔波中找到归属感。

  乡村的夜晚,临猗县嵋阳村村委会的灯光准时亮起。一本泛黄的1955年党支部会议记录簿静静地躺在桌案上,首任党支部书记张科明的字迹依然清晰:“咱们当村干部的,每天生产完都回村委会坐一坐,谝一谝。”70年来,每晚七点半碰头的制度始终坚持,从土地纠纷到产业规划,村两委干部围坐一堂听民意、解难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份始于土窑洞的坚持,如今仍是村子治理的“金钥匙”,让这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始终充满和谐气息。

  河津市南桑峪村的清晨,网格员李娟正带着村规民约手册入户走访。这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构建起“楼管—网格员—民调会—两委会”四级矛盾化解机制,24名楼管与3名网格员每月两次上门宣讲,小到邻里口角、大到家庭纠纷,都能在网格内妥善解决。村中心广场的大屏幕循环播放防诈知识,大雁志愿服务队在小区门口值守,连续多年“零信访”“零盗窃”的记录,让村民沈雪花感慨:“搬到幸福小区,每天都干干净净、和和气气,啥问题都有人管,这才是真幸福!”

  集体经济是基层治理的底气,运城以“消弱培强、提质倍增”行动为抓手,让“党支部+”模式成为富民强村的引擎,让集体增收与村民致富同频共振。

  黄河东岸的龙门村,因“禹凿龙门”的传说闻名。站在村头远眺,6.8米捣固焦炉的智能化生产线A级黄河龙门景区里游客络绎不绝。这个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村庄,依托党委引领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之路。从昔日依赖“两高”产业,到如今建成国内最大单体智能焦炉,发展新能源、乡村旅游等七大产业。“集体为主,个人、联营、股份共同参与”的“四轮驱动”模式,让发展红利惠及每一户村民。70岁的宜金枝老人义务护林20余年,说起村里的福利满脸骄傲:“年终有红包,养老有补助,看病集体报销,这日子比蜜甜!”

  芮城县斜口村的秋天,3000亩菊花田铺成金色海洋。谁能想到,曾经被贫瘠所困的黄土坡,如今因为“一朵菊花”变为聚宝盆,化身远近闻名的“菊花童话镇”。“村民一开始不敢试,我就先种两亩做示范。”村党支部书记封国梁带着党员班子钻研技术,建起智慧苗木繁育中心,成立菊之韵旅游开发公司,探索“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党支部全程护航,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村民每亩地增收6000余元。菊农刘东辉算起收益账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种庄稼年收入一两万元,现在种菊花增加了好几倍,日子有奔头!”

  基层治理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运城以文化为媒,让文明乡风在党建引领下浸润人心,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活力。

  闻喜县寺底村的街头巷尾,楹联处处可见。“清风盈户牖,正气满乾坤”“孝亲传家久,廉洁继世长”……这些由村民自撰自书的楹联,不仅是装饰,更是教化民风的“活教材”。作为“中国楹联文化村”,村党支部实施“党建+楹联”工程,将廉洁、孝道等理念融入村规民约,划分楹联阵地、文化宣传等6个党员服务小组。每年开展“为文明户送中堂”活动,累计送出楹联1.2万余副,拍摄楹联题材电影《喜满堂》,展现传统文化魅力。老党员温顺站在自家门前的楹联前说:“把道理写在门上,刻在心里,村里吵架的少了,行善的多了,这‘楹联文化’是治村的好帮手哩。”

  永济市电机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里,78岁的独居老人闫悌徽按下呼叫器,几分钟后社区医生便上门问诊。这个由国企移交地方的社区,老龄化率达35%。社区党委聚焦养老难问题,建成1000平方米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助医、助餐、助行等“六助式”服务;党群服务中心变身“幸福驿站”,爱心餐厅、爱心理发室等10多项免费服务温暖人心。“红色物业”品牌下“红色管家团”由网格员、党员中心户、楼宇管家组成,依托“蒲坂先锋”平台推行“群众点单、自愿领单、组织派单、群众评单”模式,精准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闫悌徽老人感慨:“一键呼叫有人应,一餐热饭送上门,居家养老不孤单,儿女在外也放心。”

  从盐湖区的“爱心驿站”到龙门村的产业园区,从嵋阳村的夜谈会到寺底村的楹联墙,运城的基层治理实践中,党建始终是最鲜明的底色。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每个角落,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持续增强,文明乡风的“浸润效应”日益凸显。这座黄河之滨的古老城市,正以党建引领为笔,以民心民意为纸,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不断增色添彩,书写着“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答卷。(□ 梁 婧)

预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