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十分风光的8种“铁饭碗”今多数消失不见干过的都老了
线年前的中国,啥叫铁饭碗?那就是稳定、体面、让人眼红的工作岗位。那个时候,经济还没完全放开,物资短缺,很多人挤破头想进国营单位。有一句老顺口溜,“穷银行,富粮站,油头滑脑食品站,供销社也可干,唯有老师没人看”,就反映出当时大家对某些职位的羡慕。铁饭碗不光工资稳,福利好,还带着点社会地位,干的人出门都有人高看一眼。
可时代变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一搞,科技又飞速发展,好多这些职位要么没了影,要么变得普通。那些干过的老人,现在大多退休在家,回忆起过去,总觉得那时候的日子虽苦,但有股子踏实劲。今天咱们就聊聊那8种风光的铁饭碗,为什么它们曾经那么吃香,又是怎么一步步淡出视野的。不是怀旧,而是看看社会怎么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到开放,这中间的弯弯绕绕挺有意思。
先说供销社售货员。这职位在50年代就火起来了。那时候,国家建起供销合作系统,负责统一调配商品。物资匮乏,买东西得凭票,售货员站在柜台后,检查票据,递出货物。工资待遇高,百姓得恭敬对待,因为他们手里捏着资源。像张秉贵,北京人,1918年生,从1955年进北京市百货大楼当售货员,练出一手“一抓准”“一口清”的本事,接待几百万顾客,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
供销社系统到1952年底,覆盖广大农村,社员超1.3亿,占农户90%以上,成为国家联系农民的纽带。改革开放1978年后,市场经济推进,1982年供销总社与商业部合并,1995年恢复独立,但影响力减弱。商超林立,网购兴起,售货员职位普通化,工资不高,就业竞争大。那些老售货员,现在想想,当年风光无限,现在超市导购到处是,没啥特别了。
再看乡村邮递员。21世纪前,交通不便,手机没普及,邮递员是信息传递的主力。骑自行车奔波几十里,投递信件报纸。选拔严格,需要学历,福利丰厚。像重庆合川的刘伦,干了36年,邮路50多万公里,背着八九十斤邮袋。乡村邮递员从近70人减到两三人,转岗城镇。2000年后,手机普及,快递物流发达,身影渐少。快递员取代他们,但退休金低。过去邮递员承载期望,现在信息瞬间传,职业变迁快得让人感慨。
粮食站质检员也算一份肥差。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紧缺,实行公社化,农民上交公粮,换粮票。质检员决定粮食合格与否,地位高,村民巴结。1949年起实施,丰收季排队等检。90年代逐步取消,2006年农业税废除,粮站撤销。农业税条例废止,免除重负,农民受益,但质检员退出舞台。想想那时候,质检员一句话能让农民跑几十公里白趟,现在粮食流通市场化,职业没了,但也标志着农村负担减轻。
汽车驾驶员在80年代前是技术精英。驾照难考,需政审,无近视。开卡车全国跑,带回稀罕货,社会声望高,单位争抢。80年代前,机动车属公车,私人禁有。1984年国务院允许农民个人买车,但驾照仍是身份象征。改革开放后,交通普及,驾照常见,司机成普通职。过去开车是稀缺技能,现在小轿车家家有,司机到处招,地位下滑明显。
计生办人员从80年代起重要。计划生育成国策,计生办宣传监督执行。1980年各省设条例,1982年定基本国策。人员走村串巷,征收费用。2013年单独二孩,2016年全面二孩实施,职能弱化,整合卫生部门。过去他们肩负重任,现在生育政策放开,奖补鼓励生,但响应不多。职业变化反映人口形势逆转,从控制到鼓励,时代需求变了。
公交车售票员新中国初必备。询问目的地,撕纸票收钱。北京1994年起试行无人售票,电子刷卡普及,他们淘汰。李素丽,1962年生,1981年当售票员,服务热情,199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过去售票员维护秩序,薪水不错,需要人脉。现在监控完善,无人售票成主流,职位消失,公交更高效,但少了人情味。
公社播音员在人民公社时期传播新闻。1958年起公社建立,有线年代公社解体,电视普及,地位降。手机电脑让信息随时获取,他们淡出。过去信息不通,播音员是窗口,现在媒体多样,职业边缘化。
最后,电影放映员带来农村娱乐。60年代至80年代,下乡放映受欢迎。1949-1957开局拓展,1958-1960跃进挫折,1961-1965调整推广。私人队80年代兴起,后电视普及,升级,他们消失。像吴积新,干45年,放映上万场。现在看电影简单,过去是奢侈,村民期待。职业变迁,娱乐从集体到个人。
这些铁饭碗的没落,不是坏事,而是社会进步的印记。过去计划经济下,它们稳定,但也限制流动。现在市场开放,机会多,但竞争激烈。那些老人们,干过这些岗位,见证变迁。时代脚步不停,下一代职业又会怎么变?总之,适应变化,才是硬道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大妈霸座赤脚躺卧被调侃是高铁试睡员123
- 40年前十分风光的8种“铁饭碗”今多数消
- “苏超”凭啥火出圈?我们跟最了解它的人聊
- 大妈霸座躺卧被调侃是高铁试睡员12306
- “苏超”热闹过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