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控股有限公司

开云动态

News

聚焦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丨让保障追上“城市奔跑者”的速度

 发布时间:2025-08-23 浏览次数:

  

聚焦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丨让保障追上“城市奔跑者”的速度(图1)

  等10个省(区、市)及多家规模较大的平台企业纳入其中,让“新职伤”覆盖的劳动者群体大幅增加。新政策落地试点推行情况如何?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还有哪些现实期盼?围绕这些问题,记者深入一线调研并采访了相关全国政协委员。

  7月27日,杭州西湖旁暴雨如注,豆大的雨点砸在雨衣上噼啪作响。外卖骑手王磊弓着身子在积水里穿行,手机屏幕上“还有3分钟超时”的红色提示,让他忍不住捏紧了车把。快到路口时,电动车轮突然在湿滑的路面打了个趔趄,他连人带车摔进路边的水洼,右腿被车把狠狠硌出一道深痕,泥水混着血珠从裤腿渗出来。

  “换以前,这事儿只能自认倒霉。”这位29岁的河南汉子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忽然想起站长上周开会说的——浙江7月起加入“新职伤”试点。他望着远处模糊的楼宇,因超时订单涌起的慌张劲儿莫名淡了些。

  王磊的手机相册里一直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爱人坐在病床上,另一张是6岁女儿的蜡笔画全家福。“爱人身体弱,常年要吃药,孩子在老家由老人带,一家人花销全靠我跑单。”以前送餐偶有磕碰,只要不重,他总是拍拍屁股继续上路。

  但这次,王磊咬咬牙下了线,腾出半天去了医院。从诊室出来后,他按站长教的法子点开平台App,把病历和事故现场照片一一上传。“不到10天,医药费就打到卡上了。”他坐在路边台阶上换创可贴,结痂的伤口周围泛着淡粉色,“伤不重,花的钱不多,但这份保障攥在手里,心里是真踏实。”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像王磊这样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为解决8400万新业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缺失的现实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22年启动“新职伤”试点工作。不同于传统商业意外险,“新职伤”采用平台出资、按单缴费、每单必保、每人必保的原则。

  截至2025年6月,首批7个试点省(区、市)累计参保1234.57万人;今年7月扩围至17个省(区、市)及更多平台企业后,这束光正照向更广阔的角落。

  “职伤保障试点切实保障了劳动者权益,尤其在重大伤亡事故中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同时分散了平台经济风险,促进平台规范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权益保障部原部长粟斌表示,扩大职业伤害保障,将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全面公平的保障。

  在粟斌看来,“新职伤”试点3年来取得诸多制度突破,“特别是打破了传统工伤保险对劳动关系的严格依赖,这一步迈得不容易”。

  8月1日晚,广州市黄埔区的骑手阮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屋后感觉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确诊为重度脑梗死。

  作为出了名的“单王”,阮强平均每天上线万元,如今却因住院花光了积蓄。站长第一时间为他报了保险,得到的回复却是“突发疾病不在保障范围内”,阮强的家人与平台反复沟通,始终无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在工作中发现,这样的困境并非孤例。今年1月,某即时配送平台发布的《骑手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多变的跑单环境和户外劳动,使骑手患上急慢性肌肉骨骼疾病的风险远高于传统行业;《中国卡车司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也指出,长时间驾驶、缺乏活动等职业特性,让不少司机饱受慢性疼痛困扰。这些因职业引发的健康问题,正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普遍困扰。

  “随着新就业形态发展,劳动者面临的职业伤害类型日益多样。”皮剑龙介绍,目前“新职伤”保障范围仍较窄,主要集中在交通事故等传统工伤范畴。在他看来,高温中暑、职业病等“隐形伤害”虽不直观,却同样损害健康,长期甚至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新职伤’既要扩围更要提质。”皮剑龙认为,平台节省的工伤纠纷成本,远超过增加的保障支出,“将慢性伤害纳入保障,对劳动者和企业是双向利好。”

  为此,皮剑龙建议,建立职业伤害动态调整机制,由相关部门联合行业协会、专家定期评估新业态职业风险,适时调整保障范围;同时加强职业伤害研究,明确不同伤害类型的认定标准和赔付依据,让劳动者有章可循。

  皮剑龙注意到,一些平台已开始探索新业态劳动者健康权益保护:如某外卖平台上线“骑手防疲劳”机制,跑单超8小时推送休息提醒、满12小时强制下线;某快递公司为小哥建立健康档案,提供7×24小时免费全科咨询……

  “这些创新值得推广。”皮剑龙建议,引导更多平台加强职业伤害预防,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鼓励平台为劳动者购买补充商业保险,与“新职伤”形成互补,共同织密职业安全“防护网”。

  “啥是‘新职伤’?能帮咱啥忙?”在街头随机问起外卖骑手和快递员,不少人会挠挠头。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魏青松调研发现,尽管“新职伤”试点已推行3年,今年7月又扩围至17个省(区、市)及更多平台企业,但部分新业态劳动者对这项政策仍一知半解。

  更让他揪心的是,一些劳动者因不懂政策、嫌流程“麻烦”,遇事时轻信社交平台“代办理赔”服务。“这些‘代办’动辄抽走20%~30%的理赔金,本就受伤的劳动者,等于再被‘割了层肉’。”魏青松说。

  “其实平台理赔的操作步骤很简单,只是没人和他们讲清楚。政策再好,藏在文件里、锁在系统里,劳动者摸不着、看不懂,等于白搭。”在魏青松看来,提高政策知晓度是当务之急。

  他建议,平台企业应担起宣传主体责任,通过骑手端App推送消息、站点培训等方式,讲清参保条件、保障内容和理赔流程。

  “人社部门、工会组织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平台、社区宣传等渠道,广泛普及‘新职伤’政策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认知度。”魏青松说。

  粟斌对此深表认同。他调研时发现,不少劳动者因文化程度不高,对政策文件中的专业术语“犯迷糊”。

  “得把政策‘翻译’成家常话,通过讲述一些实际理赔案例,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粟斌还建议建立政策咨询热线,“劳动者遇到难题能随时打电话询问,接线员得懂政策,实实在在告诉人家‘下一步该干啥’。”

  “从7个试点省份到17个,从7家平台到更多参与者,扩围确实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粟斌也坦言,目前仍有超半数新业态劳动者游离于工伤保障之外,“制度创新的红利尚未惠及所有人,考验政策落地的智慧。”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9部门日前印发的通知明确,2026年“新职伤”试点将扩至全国所有省份,纳入出行、即时配送、同城货运行业平台;2027年探索纳入其他行业。

  粟斌表示,为劳动者安全感持续“加码”,需要全社会协作共建。“除了让劳动者懂政策、会用政策,更得推动平台主动投入、政府监管发力。”在他看来,政策要有暖人心的温度,落地更要有实打实的力度,“唯有如此,才能让保障追上‘城市奔跑者’的速度,让他们在奔波路上跑得安心、跑得踏实。”

预约参观